什么是心理問題?
什么是心理問題?
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類的心理變得越來越復雜。對于很多人性的轉變,很多人覺得很吃驚,而對于什么是心理問題,許多人并不能準確地把握。也許你看到周圍的人有的焦慮、有的煩躁、有的郁悶,有的甚至得了精神病住進醫院。你想知道什么是心理問題,心理問題由什么引起以及如何應對嗎?
確實,隨著社會的發展、競爭的激烈,人們需要考慮的問題越來越多,思想也越來越復雜,所以人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,有時甚至到無法承受的程度。
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,每天都體會著喜怒哀樂,每個人都有過挫折的一段時間、都曾體會過負面的情緒如焦慮、煩躁,抑郁、孤單、大怒等。但如果說有了這些情緒就是有心理問題,倒也未必。那么,怎樣才叫心理問題呢?
事實上,要給“有心理問題”和只“正常的情緒波動”劃一條清晰的界限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就比如一個人感冒了,有時只受了些風寒、有些眼脹、打幾個噴嚏,憑著人體自身免疫系統,沒采取什么措施也許也能自然痊愈了,也沒影響學習和工作,這也許稱不上病。同樣,人們平時的情緒波動,受了批評有些不開心,考試不及格后暫時失去了信心。如果持續時間不長,自己能夠調整好心態,也不影響自己平時的生活與工作,那還稱不上是個心理問題。但如果“感冒”進一步發展下去,則會咽喉疼痛,全身沒力氣,甚至發熱,咳嗽,胸痛等,這時自身的抵抗力就顯得力不從心了,這時就需要休病假、不能工作,家人也格外關照和小心陪護著,病人的工作、學習甚至周圍人的生活也就都受到了影響,這時就該尋醫問藥了。有了心理問題也是如此,當一個人的情緒、思想、行為甚至感知覺偏差到了一定的程度,造成本人或是周圍人較長時間的痛苦或煩惱,靠自己的力量已不能解決,影響了自己積極快樂的心情、影響了生活、影響了工作與學習,那么就可以稱為有心理問題了。比如一個人考試不及格后,從此失去了信心,對考試害怕或是逃避,以至于成績更為下降。成績越差,又更害怕考試,如此循環,他自己也煩惱萬分,這時就可算是個心理問題了。
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,周圍環境壓力太大、處境長期困難、突發的打擊過于強烈等外界因素,當然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。也與個人的性格、內在的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同樣一件事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。比如那些在美國“9.11”事件中得以逃生的人們,到了今天,相信有的人還在余悸與痛苦的回憶中掙扎,而有的人則能在那堆廢墟邊泰然自若地散步了。
有不少的人錯誤地認為,心理問題是自己的事情,甚至常是自己的弱點所在,不應該或不必要和別人說,對于找心理醫生咨詢,更是覺得很沒面子。其實,大家都知道目前健康的標準,“指身體、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均處于完好的狀態?!保╓HO,1950),身體發生了病狀時,人們會毫不猶豫的找醫生診治,而比生理疾病更復雜的心理或是社會適應能力發生了問題時,有什么理由羞于求助而想自行治療呢?
所以,當發生了心理問題時,自己獨自探索出路但卻找不到解決辦法,應該毫不遲疑的找專家商談對策。如心理醫生、精神科醫生等都可以提供幫助。